慧聪网广电:吃瓜热门黑料-黑料吃瓜一区二区-2025财政观察①长三角罚没收入增速放缓,24城仍在上涨

民营经济是今年政府工作重点,“抓手”还在改善营商环境。
澎湃研究所连续两年关注长三角城市罚没收入发现,2023、2024年,中国城市罚没收入大幅增长。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收集长三角41城2025年市本级罚没收入预算数据,发现今年罚没收入增长放缓,但仍有24城上调罚没收入预算,且财政透明度下降。
全国罚没收入平均降幅5%左右
2025年全国罚没收入降幅基准线在5%左右。2025年,中央罚没收入预算220亿,较2024年执行数减少6.6%。在目前公布全罚没数据的14个省份中,2025年罚没收入预算平均为2024年执行数的95.40%(表1)。

数据来源:各省级财政预算公开文件
全国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整体较好,在罚没基数较低的基础上,还实现了4%-5%的降幅。尤其是浙江省,在罚没强度仅2.8%的基础上,还保持了4.1%的罚没收入预算降幅。
不过,河北(110.0%)、湖北(102.0%)、陕西(100.0%)罚没收入预算继续上涨,而青海(66.5%)、吉林(90.6%)等罚没收入下降比例较大。其他省份尚未公布或不公布全省罚没收入数据。
长三角城市罚没收入增长有所收敛
越基层,政府预算越难平。基层财政的自主调节能力较弱,收入来源相对单一,但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支出刚性高。省级财政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税收分成等手段平衡收支,而更低级财政往往缺乏足够的政策工具和财力储备。所以全省罚没收入预算降低5%,但落到城市本级财政,未必能做到。
2025年,长三角41个城市中,共有36个城市(87.8%)公布2025年市本级罚没收入预算,平均罚没收入增长率为2024年执行数的117.27%。其中,有24个城市(66.67%)罚没收入总额上涨(表2第二列)。增幅前三是连云港、衢州和阜阳,分别增长115.3%、110.3%和106.44%。
2024年,长三角41个城市中,共有39个城市(95.12%)公布2024年市本级罚没收入预算。除去两个极端值,平均罚没收入增长率为2023年执行数的124.61%。其中,有28个(71.79%)罚没收入总额上涨(参见附表1最右一列),增幅最高的是舟山(31816.70%),池州(984.42%)和连云港(191.32%)。

注:上海、滁州、盐城、蚌埠不公布罚没收入,杭州j截至4月26日尚未公布罚没收入;打*基数为去年预算(表3、表4格情况相同,不再重复打*)。数据来源:各市财政局公开文件。
与2024年相比,2025年罚没收入上涨城市减少,总体涨幅更低,长三角罚没收入的增长态势有所收敛。这可能与近期中央政府和社会对罚没收入的关注有关,也可能由于当前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需要优先保障企业生存和居民消费的定调有关。
不过,公布罚没收入的城市数量也减少。2024年,上海和滁州未公布数据,截至2025年4月26日,除上述两个城市外,盐城、蚌埠、杭州尚未公布市本级财政预算。尤其是,至少从2023年开始罚没收入总额长居长三角前三的盐城,今年不再公布罚没收入,并在江苏省财政统一公开平台上撤回了2024年财政文件。
罚没收入高的结构性原因:税基萎缩和“三保”压力
在中央三令五申遏制地方政府罚没收入上涨的情况下,为何还有城市“大胆”提高罚没收入,甚至高达一倍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两个部分。按国家标准,税收收入一般占公共预算收入的85%左右,非税收入占15%左右,即非税收入为税收收入的17.6%左右。其中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
在税基萎缩、支出刚性的情况下,征收非税常被作为救急之策。而在非税收入中,罚没收入征收较灵活,常常作为维持财政收支平衡的着手对象。在2025年非税收入预算增长的21个长三角城市中,17个城市罚没收入同步增长,其中12个城市罚没收入在非税收入项目中增长最快。
以罚没收入“大户”连云港为例。连云港税收收入压力较大。2024年,连云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5.63 亿元,比上年下降 12.3%。全市2025年预算相比2024年决算增加的17.15亿预算中,60%来自非税收入增长。
研究员查阅资料后发现,连云港收支平衡依赖转移支付,本市税收收入覆盖支出比例低。2024年连云港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96.44亿元,但仅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87.07 亿元,占支出的48.13%。2025年收入覆盖支出比例有所提高,达到51.51%。
但是,连云港民生支出高。2024年,连云港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占23.84%,属于长三角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民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95.78%。
同时,连云港加码投资新兴产业以促进经济发展。2025年,连云港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涉及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大量新兴产业培育工作。2025年,连云港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在此情况下,连云港抓紧收税。在预算报告中,连云港政府提出要及时掌握支柱税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纳税情况,做到“应收尽收”。同时,连云港至少连续3年罚没收入涨幅排在长三角城市前三。
连云港不是个例。动态来说,税收收入萎缩较严重的城市,非税收入普遍大幅增加。税收收入增长保持5%以上的8城中,有7个(无锡、淮南、黄山、亳州、徐州、南通、台州)非税收入下降。相比之下,税收收入萎缩的9个城市中,有7个城市非税收入增长(镇江、六安、舟山、铜陵、合肥、安庆、扬州)(表3)。

注:温州、湖州、阜阳未公布数据;数据来源:各城市财政局公开文件
静态来说,财政收入结构性偏重非税收入会导致罚没收入居高不下。从非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例来看,排名前50%(即一共36个可用数据,排在前18位)的长三角城市中,其罚没收入平均增长率为22.10%,显著高于后50%(即一共36个可用数据,排在后18位)城市的罚没收入平均增长率14.03%(表4)。

数据来源:各城市财政局公开文件
中国部分经济薄弱地区依赖罚没收入,根源在于财政收支结构失衡。这些城市产业薄弱导致税收不足,又要承担大量民生支出,特别是人口流出地,养老负担重。因此,从根上解决部分城市罚没收入过高问题,需要调整财政收支结构。
比如,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上级政府应对民生实际需求给予精准资金支持。严控财政供养规模,税收不足地区减少公务员编制。培育符合城市产业禀赋和时代发展方向的产业,提高税基,改善财政收入结构。
同时加快户籍改革促进人口自由流动,允许社保随人口迁移;加速养老金全国统筹,通过中央调剂减轻人口流出地养老负担。比如可优先在长三角试点,按常住人口数量调整财政转移支付额度,使人口流动与财政分配更协调。
此外,需建立预警机制,对非税收入占比超标地区启动财政审计和整改,从根本上扭转“以罚代管”。只有理顺“事权—财权—人口”的匹配关系,才能切实减少地方政府罚没收入。
【附表】

(实习生张昊然对本文亦有贡献。)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