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网晒展网:吃瓜最全黑料-黑料吃瓜大全-找化学的答案,解人类的命题:巴斯夫的“变革者”成长之道
澎湃新闻记者林秉顺
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巴斯夫的足迹已遍及全球93个国家,在全球拥有234个生产基地,超11万名员工。从十九世纪莱茵河畔的染料作坊,到如今横跨六大洲的化工版图,巴斯夫用160年时间兑现着“创造化学新作用”的变革承诺。
自1885年进入中国市场,巴斯夫在华已有140年的历史,并连续15年蝉联“中国杰出雇主”。从上海第一支合成染料,到投资总额约100亿欧元的湛江一体化基地,巴斯夫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更是低碳转型的推动者。
“我们一直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也是最早参与化工产业投资的外商之一......中国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转型给我们带来了机会,但要抓住这个机会需要有本土创新的能力。我们是在贴近客户,贴近市场来制造、创新。”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表示。
巴斯夫在2024年发布的企业战略中提到要助力客户绿色转型,成为客户首选的化工公司,在整个价值链中推动可持续发展。
当碳中和成为全球命题,巴斯夫以“2050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净零排放”为目标,把绿色的理念融入价值链中,将绿色技术嵌入每一个生产基地,并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植入业务活动中,不断开发碳足迹更低的产品。过去五年推出的创新产品销售额约110亿欧元。2024年,巴斯夫共提交1159项新专利申请。
巴斯夫既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更是人才与责任的全球枢纽。找化学的答案,解人类的命题,巴斯夫不仅用化学的方式助力可持续未来的解决方案,更为每一位“变革者”的梦想提供了孵化器。
在巴斯夫,拥抱世界:你的成长,引领变革发生
“巴斯夫是一个敢于承诺,然后敢于去履行承诺的公司”,电力采购经理徐明这样评价巴斯夫。在入职之前,徐明有些担忧巴斯夫关于“采购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目标是否真的会实现,入职两年后,他的顾虑最终被打消:他所在的团队成功签署了巴斯夫在中国的首个长期可再生电力采购协议,并将帮助湛江新基地实现全部电力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标。
“在传统观念中,化工似乎永远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但是巴斯夫提出的理念其实会改变人们的这个想法。”徐明从小在浙江海边长大,在他父母的童年时代,海边到处都是鱼群,人们可以听到鱼的叫声。“但是当我长大之后发现,海水逐渐被污染,捕鱼的时候,要去到更远更深的海域才能捕捞。”徐明非常希望能再次听到鱼的叫声,“也许在未来的5年、10年”。
采购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工作,跟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息息相关,也切实关乎着每一个人每天呼吸到的空气,关乎着故乡的鱼群、我们看到的大海......这是在巴斯夫的工作最令徐明感到振奋的地方。
无论性别、年龄、国籍,巴斯夫承诺重视并尊重每一个人,为所有员工提供平等的职业发展机会。
早在2010年,巴斯夫就成立了WomeninBASF(WIB)项目,它是公司内部最早和最大的员工资源小组之一,旨在促进女性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平等的职业机会。“WomeninBASF”计划已培养数百名女性管理者。巴斯夫还制定了全球目标——提升女性领导力,希望在2030年之前,将女性领导者的比例提高到30%。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巴斯夫提供诸多支持女性职业发展的资源和项目,包括个性化的指导和培训计划。截至2024年底,巴斯夫集团女性管理人员占全球管理人员总数的29.3%。在大中华区,女性管理人员占比为29.4%。
巴斯夫针对不同员工群体制定了不同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巴斯夫“成长”毕业生计划®(“Grow” Graduate Program®)旨在于全国范围内挑选、培训和发展具有潜质的毕业生,通过岗位轮换、培养体系以及高管与导师的指导与分享,为未来公司重要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储备人才。
“TOPSTART”项目则是巴斯夫针对全球高潜人才设计的三年期培养计划,旨在通过跨地域轮岗、定制化培训及“高管mentorship”,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领导力的未来商业领袖,强化企业在大中华区及全球的人才储备。
面向全球巴斯夫员工的职业与个人发展项目MentForMe,更体现着企业对员工的支持与包容。通过一对一的知识共享和辅导,MentForMe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难题,建立人际网络,导师们也能通过不同的观点碰撞获得新的洞察。该项目旨在利用连接思维的力量,促进巴斯夫的可持续成功。
在巴斯夫,每一个员工都置身于终身学习的成长生态中,更有机会与全球技术共振。2024年,巴斯夫在全球研发支出21亿欧元。巴斯夫与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共建实验室,实现“产学研”的融合协作。“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等激励项目,超15万项专利的技术库,以及六大洲研发网络实时共享的创新成果,为每一位科研者提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成长机遇。
支持、包容、发展的职业舞台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找到自己的热爱与擅长,巴斯夫的长期成功也离不开每个员工的个人成长与全情投入。作为绿色变革的价值共同体,巴斯夫希望进一步将可持续的理念推广到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之中。
从研发生产,到全球责任:气候在变化,我们在行动
对巴斯夫而言,化学不仅仅是实验室与生产装置,更是对人类福祉的承诺。气候在变化,巴斯夫在行动:集团承诺到2030年减排25%,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到2030年,巴斯夫目标实现循环解决方案销售额100亿欧元。它始终致力于寻找商业价值与变革责任的同频共振。
2024年,巴斯夫向大中华区客户的销售额约为86亿欧元,截至年底,员工人数为12687名。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表示,“我们的行动与目标始终同向同行,坚定深化在大中华区的发展,提升竞争力。我们也放眼未来,不断扩大本地生产布局,强化研发实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作为改革开放后首个外商独资石化项目,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诠释了巴斯夫“在中国,为中国”的承诺。
这座投资约100亿欧元的超级工程,不仅是巴斯夫史上最大的单笔投资,更代表着尖端化工生产的未来方向。它建立了具有竞争力的本土生产、市场营销、销售、技术服务和创新网络。巴斯夫致力于将湛江一体化基地建设成全球化工行业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灯塔项目。
电加热裂解炉、化学循环工艺、生物基材料……这些不仅仅是技术名词,更是巴斯夫“创造化学新作用”的日常实践:巴斯夫的生物降解材料Ecovio®已应用于中国多个城市的快递包装,每年减少塑料污染超万吨;相比于当今常规技术,电加热裂解炉项目可能将化工生产中高耗能的裂解工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90%以上,或将对化工行业的气候中和之路产生重大影响。
无论是生产运营、研发,还是业务、数字化等领域,巴斯夫的每个职业角色都是全球绿色变革网络的一部分。
变革不仅发生在实验室中,巴斯夫也走向社区,探索共生实践。2024年,巴斯夫大中华区社区参与项目投入经费逾27万欧元。在中国,员工参与长江湿地保护和灾后重建;在非洲,团队为偏远地区安装太阳能净水设备。巴斯夫致力于成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携手非政府组织(NGO)和商业伙伴,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议题。
“小小化学家”公益项目是巴斯夫的另一张名片。过去20年,该项目在全球为60万儿童播下科学种子,在中国乡村,巴斯夫志愿者开设的“科学课堂”已惠及5万名学生。
从个人成长到全球责任,巴斯夫携手每一位变革者一同行动。巴斯夫连续多年位列CDP气候变化“A级名单”、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行业榜首,这些荣誉印证了巴斯夫的ESG承诺,也激励其不断前行。
从19世纪的染料作坊到21世纪的全球化版图,巴斯夫160年的故事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如何让化学的力量跨越地理与文化的边界,为人类创造可持续的未来。岁序更替,华章日新,巴斯夫会继续在中国的故事,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等待更多的人才加入,引领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