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国产热门事件黑料吃瓜网-黑料吃瓜群-打造沪派水乡的“湿意”,上海正在保护营造一批湿地空间
金山枫泾新元村湿地、松江天马山翁家浜湿地、崇明区麋鹿苑湿地、青浦区淀湖村湿地,世博江滩湿地、长宁生境花园小微湿地,崇明东滩湿地……从郊野,城镇到滨海,上海正在挖掘、保护和营造一批湿地空间,有的“村包田”,呈现沪派江南风光;有的被誉为“魔都小亚马逊”,吸引众多水上运动爱好者;还有的在城市中营造出自然,吸引了刺猬、貉等动物的光顾。
4月29日,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召开媒体通气会,介绍上海湿地空间相关情况。为进一步彰显上海生态之城魅力、沪派江南特色、水乡湿地意境,该局牵头开展上海市湿地空间规划研究,旨在打造既引领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修复,又符合超大城市市民休闲游憩需求的湿地空间体系,锚固沪派水乡的蓝绿基因,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意”空间。

崇明东滩湿地。本文图片均为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图
打造彰显沪派江南水乡湿地独特韵味的示范地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会上获悉,本次研究以《湿地公约》中的湿地空间为研究对象,彰显人湿共生、城水共融。上海市湿地空间面积约6335平方公里,包含水田、森林沼泽、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多种类型。其中,滨海湿地占比约65%,郊野湿地占比约32%,城镇湿地占比约3%。从空间形态特征看,六成以上为河口近海湿地(南汇东滩、崇明东滩、九段沙等),其余主要为湖泊湿地(淀山湖等)、田野湿地、河流湿地、小微湿地等。
总体目标上,规划将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挖掘上海河口海洋、沪派水乡、公园城市等蓝绿魅力和生态价值,将上海打造成为彰显沪派江南水乡湿地独特韵味的示范地。

金山区水库村湿地
规划至2027年,结合水、林、田、村等各部门相关专项工作,推动各类型湿地空间示范试点;至2030年,按照一张蓝图全面基本形成湿地空间格局,推出一批蓝绿交织、水体清澈、生物多样、“湿意”盎然的示范项目;至2035年,全面建成安全韧性、健康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生态之城。
根据“上海2035”总规确定的总体空间布局和生态网络格局,结合区域水系、水网特点和城镇功能要求,相关部门将系统谋划市域湿地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形成“一域、五区、多脉、多环、多类型”的湿地空间结构。
“一域”指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四水交汇、以水兴城、水城共融的独特地理区域。“五区”指受长江、太湖、东海、杭州湾和中心城区不同水动力作用,呈现“江洲、湖荡、海潮、湾岛、城园”五种特色鲜明的湿地空间肌理和格局。“多脉多环”编织蓝绿生态网络,其中“多脉”指串联各大湿地水乡片区的骨干河脉,“多环”指外环绿带和新城绿环等蓝绿一体的湿地环带。“多类型”指江、湖、海、湾、城彼此交织、相互作用,形成多尺度、多样化的十五型湿地空间簇群。

世博江滩湿地
湿地空间系统治理、分类营造
上海市规划资源局表示,将综合考虑湿地空间功能差异,系统谋划本市湿地分区、分级保护利用一张蓝图。
五大片区十五型分区施策,强化风貌特质与提升生态空间品质的双轮驱动。在空间管控上,区分典型空间肌理,保护沪派江南空间意向,在郊野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传导落实;在生态功能上,突出自然,按照湿地谱系,科学区分不同区域的湿地特征与发展主导功能,注重发掘湿地生态价值;在策略引导上,因地制宜,宜湿则湿,分区提出湿地空间保护营造具体对策。

松江天马山翁家浜湿地
四级强度分级保护利用,按生态保护等级确定人类活动强度,明确保护利用的主要目标与任务。一级、二级湿地空间主要对应一类、二类生态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湿地,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占比约29%,包括国家级、市级重要湿地,将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原则上禁止影响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三级湿地空间主要包括骨干河道、水田、涵养林等生态区域内的湿地空间,四级湿地空间主要包括中小河道、附属湿地、小微湿地等,三级与四级合计约2450平方公里,占比约38%,注重科学规划利用,承载多元融合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备注:上海湿地空间中,长江水域面积占比33%,按照长江大保护要求统一管理,不纳入本次规划分级管控范围)。
面向未来,上海正努力实践顺应自然规律,基于自然方法着力提升湿地功能;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维护湿地空间自然本底;突出人民至上,着力提升湿地意境和吸引力;促进湿地进城入村到“家门口”,营造田间地头上、横塘纵浦间、盐田灶港旁、宅前屋后的湿地水乡,营造全民可亲近、可享受的湿地氛围。
一是推进城镇湿地再野化和生境营造,聚焦城镇地区湿地营造重点空间,鼓励种植适宜生长的本土植物,营造具有生物多样性、雨洪调蓄等功能的小微湿地生境。
二是推进郊野湿地营造,主要包括湖荡湿地,推进河湖上游水环境治理,发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能力,在上游来水区域选择成片大型净水湿地,用基于自然的生态方法推动可持续、低成本、高效益的水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河流湿地,在非通航河道保留河道自然曲率,依托河湾、河漫滩等空间开展湿地化改造;田头湿地,合理调配水、渠、田比例,因地制宜利用零星用地,营造生态沟渠、缓冲塘等湿地系统,发挥农业面源污染滞留与净化功能;林涧湿地,结合新建林、低效林改造,强化林水复合空间竖向设计,实现土方综合利用、湿地调蓄、生物多样性维护、林下空间综合利用等多重目标。
三是推进滨海湿地“生态堤”岸带建设,提升自然防护能力、加强生态屏障功能,强化近海水域污染防治,开展岸滩环境综合治理,打造更生态、更安全、更有价值的韧性海岸。

长宁生境花园湿地
首批试点约20个湿地空间营造
会议透露,近期,上海湿地空间的规划工作主要围绕“六个一”展开:形成一份湿地空间规划指南,6月底前发布《上海市湿地空间规划指南》;推进一批湿地空间行动试点,计划首批推进约20个;出台一份湿地空间营造指导意见;建立一个湿地空间实施推进机制;完善一个湿地空间管理应用平台;开展一系列湿地空间宣传推广。
会上还宣传推介了上海的湿地空间,首发推介点主要有3大类13处,包括郊野湿地10处、城镇湿地2处、滨海湿地1处。郊野湿地包括金山枫泾新元村湿地、松江天马山翁家浜湿地、青浦西岑山深村湿地、崇明区麋鹿苑湿地、青浦区淀湖村湿地、青浦区无忧岛湿地、嘉定区葡园曲水湿地、金山区水库村湿地、浦东新区红窑湿地、浦东新区黄楼湿地;城镇湿地包括世博江滩湿地、长宁生境花园小微湿地;滨海湿地为崇明东滩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