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戴晶晶
“全球核能发展迎来全面复兴,2030年前中国运行核电规模将成为世界第一。”
4月27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下称《报告》)预计,按照当前的建设速度和节奏,2030年前中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将跃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40年中国核电装机需达到2亿千瓦,发电量占比约10%。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数据库,2024年中国运行核电总装机容量位列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法国。
《报告》披露,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建核电机组28台,总装机容量3370万千瓦,在建机组装机容量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2024年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1469亿元,较上年增长520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4年,全国共有三台机组实现并网,分别为防城港4号机组、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和漳州1号机组,总装机容量384.76万千瓦。
4月27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轮值理事长杨长利在论坛上指出,IAEA连续四年上调世界核电发展预测值,签署《三倍核能宣言》的国家和地区扩展至31个,多个新兴国家正在考虑、规划或启动核电计划,全球核能发展正进入新一轮复兴期。
截至2024年,全球共有417台在运核电机组,装机容量接近4亿千瓦,年度发电量创2.8万亿度的历史新高,占总发电量的9%。全球在建核电机组65台,装机规模达7260万千瓦,为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按照上述数据计算,截至去年年末,中国在建核电机组数量占全球43%,在建装机规模占比为46.4%,接近一半。
“截至目前,中国商运核电机组58台、装机容量6096万千瓦,核准在建机组44台,装机容量5235万千瓦,总规模升至世界第一。”杨长利称。
中核集团战略规划研究总院预计,根据在建核电机组建设进度,2025年中国在运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超过法国,达到世界第二位。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董保同也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中国核电已进入大规模建设高峰期,已颁发建造许可证的机组31台,核准待建机组13台,未来还将有新的机组核准,在建规模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在建规模总和。
在建议方面,今年的《报告》提出,要积极推动核电均衡发展。其中,要充分利用现有沿海核电厂址资源积极有序推进项目开发,并通过厂址扩建、复用煤电退役厂址等方式增加厂址资源储备。
由于核电站对地震地质、水文气象等因素存在苛刻要求与限制,核电厂址为稀缺资源,同时具有开发持续时间长、环节多、成本高、难度大等特点。
目前,中国投入商运的核电机组分布在沿海的八个省份(自治区),均使用沿海地区的核电厂址。
“按照我国每年8-10台核电机组的核准节凑,预计我国东部省份沿海厂址将在2030年前处于较为紧缺的状态。”去年,供职于中国核电(601985.SH)和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的王建华、李言瑞等人公开撰文指出。
受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开展前期工作的湖南桃花江、湖北咸宁、江西彭泽三处内陆核电项目,当前均处于搁置状态。
今年1月,国信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全球在运核电中,内陆核电占总装机的三分之二以上。中国初步勘查选择的核电站厂址容量可支撑未来4亿千瓦装机,核电站厂址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内陆地区。
“按照核电发展规划测算,考虑内陆核电的情况下,当前储备选址足以保证2060年前的核电发展。”该机构同时指出,四代核电或成为内陆核电放开的重要契机。
根据第四代核能系统国际论坛(GIF)的推荐,六种四代堆型分别为钠冷快堆、超高温气冷堆、铅冷快堆、熔盐堆、超临界水冷堆和气冷快堆。四代堆型具有更好的经济竞争性、安全和可靠性,并要求燃料利用率高、废物产生量小,以及拥有防扩散和外部侵犯的能力。
《报告》披露,当前2 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已实现满功率运行,“玲龙一号”完成外穹顶吊装,模块化多功能小型堆、浮动堆、气冷微堆等研发有序推进。
《报告》还建议,在电力负荷较大、电网安全运行地位较为重要以及可再生能源资源相对缺乏的华中地区,尽早启动核电建设。此外,在西北新能源基地建设中研究引入核电作为零碳支撑电源,部分替代煤电发挥送端支撑电源作用,构建多能互补外送体系。
2024年,中国国内产能规模最大的天然铀生产基地“国铀一号”开工建设,该基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报告》表示,中国已形成万吨级铀纯化转化能力,铀纯化转化基地、铀浓缩生产线运行稳定,铀浓缩产能扩建有序推进。
在核电装备制造方面,中国实现了核电关键主设备100%国产化以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的自主可控,2024年国内核电主设备累计交付114台套,较2023年增长一倍。
此外,核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程度日益加深,核电市场化交易电量比例从2020年的30%左右提升至2024年的46.1%,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