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家居:黑料吃瓜网免费进入-66吃瓜黑料-董明珠称“绝不用海归派”,媒体人:企业家应该学会好好说话

舆论场最近的一大热点是董明珠 " 绝不用海归派 " 的几句言论。
如果某个政府官员在公开场合这么说,大概率已经被调查甚至被免职。因为政治不正确。
如果格力电器董事会是真正按照公司治理原则运行的董事会,其提名委员会应对这种言论提出警示,董事会应就董事长的公开发言进行检讨和纠偏,并建立相应规范。因为已经损及公司声誉。
如果深圳证券交易所就此向格力电器发出问询函,问询格力电器在招聘员工时的政策和对待海归的政策,也属正常。因为这是在股东大会上的公开言论,涉及到上市公司人力资源政策的导向,且已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
我和董明珠相识多年,有过不少交流,平时都叫她大姐。我把看到的批评她的视频、微博发给了她,希望她 " 说话要小心谨慎一些 "。
她回复了一个谢谢的表情。
以我对董明珠的了解,她是个全身心投入事业的女强人,性格鲜明,爱憎分明,赏罚严明。具体到她的言论,我的看法是:
1、要说她对海归群体有什么敌意、恶意,我是不信的。
格力电器队伍中就有海归,格力人的子女也有海归。从企业用人角度,本土人才和海归的差异其实没多大,总体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中国的青少年到海外留学几年就变 " 海 " 了?和本土 " 离 "" 异 " 了?哪有可能?!
有些小差异倒是可能的。比如要本土人才加班,他 / 她很少问这问那;要海归加班,他 / 她的自我意识会强一些。如此而已。
这些情况,董明珠不可能不知道,不可能在思想上真就把海归与间谍挂钩。
2、要说她是为了博流量,我也是不信的。
现在不少企业和企业家,有意识无意识地追求流量,潜意识里受到流量、网红效应的诱惑,很普遍,也很正常。
雷军和董明珠作为企业家群体的两大流量担当,每个人都像超级媒体,也为不少企业家内心所羡慕。相比起来,雷军争议较少,董明珠争议多一些,但各有各的风格,都是高频鲜活的流量存在。
董明珠经常成为流量焦点,她具有网红企业家的特质,敢说,不遮掩,不修饰,语言朴素有力量," 中国造 " 的品牌形象也很有群众基础。若让流量不跟她,除非她什么都不说,但这又不是她的性格。
这次她是在股东大会上发言,参会者有一定范围限制。当然,近年来知名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媒体进入旁听的情况不少。不知道她清不清楚媒体在场。但无论如何,这是股东大会,不是对媒体的,她犯不着在这个场合博流量。
3、她的问题在于说话随便,随便说话。
所谓 " 海归派里有间谍 ",在我看来,她就是随口一说。为什么和间谍而不是别的标签挂钩?应该是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现实中确实也抓了一些间谍。她脑子里装着这些意识,临时就连上了。
事情没那么复杂。对她不必上纲上线。

中国企业家因为说话随便,随便说话,引发争议甚至掉到坑里,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在此,我有三点建议:
1、学习说话。
企业家还不会说话吗?是的。从小到大,虽然我们的文化中有 "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 等教育,但到底怎么说话,确实没怎么学过。
进入职场,可能学过一些 " 沟通的艺术 ",但权力越大的企业家,语言的自由也越大(特别是在内部)。如果自己缺少 " 吾日三省吾身 " 的反思能力,说话是没多少制约的。长此以往,自己也会觉得说的都是对的。
企业家特别是上市公司企业家,接受记者采访,在公众场合、社交媒体发声,这是很专业的事,也涉及信息披露的合规要求。但大量企业家都没有认真学习过。到海外上市,保荐人会临时抱佛脚地对企业家进行一些培训,但过后就忘乃是常态。
所以,企业家真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自觉地学过说话?
2、把说话作为一种修为。
我们不少企业家,说话太急,太满,太片面,太具有 " 踩踏性 "(尤其是对竞争对手),潜意识里都是为自己(和企业)牟利,在受众端要追求某种利己或让自己高人一等的效果。
当然有效。但也会被反噬。
说话,实际也是一个人的修为的体现。
我上大学时,戴尔 · 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很风靡,工作后又看过他的《语言的突破》。
我建议企业家们任选一本看看,体会一下诸如此类的道理:
" 人们更愿意支持那些曾经温暖过他们心灵的人。"
" 我们要避免争论,争论输了,是因为你真的输了。争论赢了,你伤害了对方的尊严,也失去了朋友。"
" 耳朵是通往心灵的高速公路,而舌头常常是制造隔阂的高墙。"
" 如果你要使人信服你,你就应该‘真诚地尽力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这并非鸡汤。而是以善意对待各种利益相关方的认知前提。
至于佛教中对说话的讲究就更多了。"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 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都是修行的基本功。老话如 " 心好嘴不好,荣华富贵折去了 ",也有许多。总之,要从修为的角度考虑说话,别让 " 口业 " 害了人生本该有的福田。
3、学会安静和反思。
如果企业家经常陷入口舌的是是非非,为此烦恼,对自己和企业都不是好事。
我们的企业家,能不能隔一段时间静思一日半日?能不能从大自然和经典图书中获得一些静气?有没有一些内外部的诤友,坐下来,关掉手机,就是真心听取意见?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自我警惕,自我反思,自我超越。
我以为,这都是高质量发展,专精特新的发展,对企业家气质的新要求。